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幸福像花儿一样

学习母语,尊重母语,正确使用母语,努力维护母语的纯洁和健康!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1. 对我们的母语总是存有深深的敬畏之情,从不敢乱用,看到那些不符合汉语规范的字、词、句,总想说一说,也算是一个“医生”吧。但水平有限,难免会有“误诊”的时候,希望大家监督,提出批评和建议,我一定虚心接受。 2.喜欢集邮,特别钟情于邮戳及各种民间邮刊。

“更上一层楼”,诗人在几层?  

2015-08-26 06:10:07|  分类: 语文论坛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“更上一层楼”,诗人在几层?


白日依山尽,“更上一层楼”,诗人在几层? - 李学东 - 幸福像花儿一样

       黄河入海流。

欲穷千里目,

更上一层楼。

——王之涣《登鹳雀楼》

王之涣的《登鹳雀楼》,被称为唐诗的不朽之作,这首诗之所以能千古流传,是因为其在短短的20个字中负载了极为丰富的信息。

诗给我们的信息,有些在字面上,一读便知。有些则是潜在的,从字面上看不出来,但分析之后,又发现它的确存在,这样的信息叫潜信息。具有潜信息是诗的一种美,是诗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本质特征。如果不能充分读出来诗的潜信息,当然也就不能够很好地理解诗了。

王之涣的《登鹳雀楼》就内含着丰富的潜信息。“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”这两行诗,只10个字。这10个字除了字面的理解,至少还告诉了我们如下7个问题:“山”是什么样的,写诗的具体时间,当时天气怎么样,是实写还是虚写,作者做了哪些动作,作者处于什么位置,作者心境怎么样。

一个“依”字告诉我们,山是高耸的,因为太阳是“依”在山上,而不是落在山上,太阳可依的山一定是很高很陡了。太阳的“尽”是因为依山,没有山,太阳还不会尽,这个时候只是太阳偏西,但还没有到黄昏日暮。作者向西向上望见的是山和日,向东向下看到的是黄河在流,他是在东西、上下地望着。这个时候,他的位置一定是在高处。“白日依山”是作者所见,是实写;“黄河入海”就不是所能看到的了,是想象,是虚写。

写高写远,又没有苍凉悲苦之感,可见作者心胸开阔,志向远大,有奋发向上的精神。

“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”读了这首诗后,许多人以为写诗的时候,诗人的上面还有一层楼可以“更上”。其实不然。

“更上一层楼”,诗人在几层? - 李学东 - 幸福像花儿一样

 据宋人沈括《梦溪笔谈》记载:“河中府鹳雀楼三层,前瞻中条,下瞰大河。”许多人认为作者写诗的时候是在楼的第二层,真的是这样么?这还得从诗本身所给的信息来看。“欲”是所想,并非所为,“更”是要做,并非现实。一个“欲”字告诉我们,作者登楼的目的是“穷千里目”,是要看得更远。可是如果说诗人明明知道这楼共有三层,却只登到二层就停下来写诗了,这就不合逻辑了。既然是“欲穷千里目”,又是有楼可上,那就直接“更上一层楼”好了。所以说,作者不是在第二层写下了这首诗(或者说是构思了诗,产生了写作欲望),而应该是上到了楼的最高处第三层。为了看得更远,王之涣一气上到了最高的地方,可是,到了这里觉得还是不够高,这时他才有了“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”的想法。

“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”说的是:要是能再有一层楼那该多好啊!

“白日依山尽”这是现实,“欲穷千里目”这是理想。所见已经很远,可是诗人并不满足,觉得自己的目力还没有用到极致。诗言志,其实“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”,意思是说,如果能有更广阔的空间让自己的才能得以发挥,那该有多好呀!

据考证,这首诗是王之涣赶考时路经山西蒲州(现在山西永济市)鹳雀楼时写下的,年轻的诗人意气风发,正是想干一番事业、施展自己才华的时候,这样的处境写出这样的诗,完全是内心真实感受的流露。

    ——摘自2015819日《语言文字周报》,作者:张港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568)| 评论(82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