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甚了了
“不甚了了”的意思是“不十分清楚明白”,也就是了解得不多、情况不大明了。“了了”在这里当清楚明白讲。但是“了了”最初的意义是聪明伶俐,它出自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中关于孔融的故事。
孔融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,“建安七子”之一,孔子的二十代孙,曾任北海相、少府、大中大夫等官职。后来由于得罪曹操而被杀害。据说孔融小时候就十分聪明,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去洛阳,他听说河南尹李膺喜爱结交名士,就假称是李膺的亲戚登门求见。李膺见来的是个不认识的小孩儿,就问道:“你的祖父是谁?父亲是谁?跟我有什么亲戚关系?”因为世传春秋时的老子姓李名耳,孔融的二十代先祖孔子曾去拜访过老子,同他在一起谈论礼教之事,孔融就回答道:“我的先祖是孔子,您的先祖是老子,我们两家还是世交呢。”“世交”就是有世代交情的人家。周围的人听见孔融的答对这样敏捷伶俐,都惊叹不已。这时大中大夫陈韪来到,有人就告诉陈韪说这小孩如何如何聪明。陈韪随口说道:“小时了了,大未必佳。”意思是小时候聪明伶俐,大了不一定是好样的。孔融听了就接过来说:“想君小时,必当了了。”意思是:照此推想,您小时候一定是聪明伶俐的了。言外之意是:所以您现在也未必是好样的。
在上面这段故事中,“了了”一词当“聪明伶俐”讲。由于聪明伶俐者对事情易于清楚明白,于是引申出来“了了”的另一个意义“清楚明白”。“不甚了了”的“了了”用的是这后起的引申义,“不甚了了”意思是“不十分清楚明白”,而不是“不十分聪明伶俐”。比如可以说: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,对事情还不甚了了,先不要乱发议论。
同“不甚了了”意思相近的成语是“一知半解”。两个成语都有“不十分清楚明白”之意,但含义各有侧重。“不甚了了”侧重于指对情况了解得不详尽,“一知半解”侧重于指对问题理解得不够透彻。如果表示对某人的为人知道不多,可以说“不甚了了”,不应说“一知半解 ”;如果表示对某方面的知识懂得不多,以说“一知半解”为好。
——摘自2015年2月18日《语言文字周报》,作者:戴昭铭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