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推车车把上拴着的带子叫“襻”
木制独轮的手推车作为一种交通运输工具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,要想再一睹它的“芳容”,大概只能到博物馆里去了。当然,现在的一些玩具店或工艺品店里也能见到它缩小了的模型。
了解这种独轮手推车的人都知道,在它的车把顶端,会系着一条宽约5厘米,长约两米的带子,这条带子的名字叫“襻”,读音为pàn。但这个“襻”,在《寿光日报》2014年6月6日D8版所载的《亲历者忆:“柴荒”时,百余里去淄博推炭》一文中却被错成了“绊”。
《辞海》第6版释“襻”:古指系衣裙的带子。庾信《镜赋》:“衣正身长,裙斜假襻。”后指纽扣的圈套及器物上用来结系或攀手的带子。如:纽襻;鞋襻;搭襻;车襻。又引申为系上或缝上。如:用绳子襻住;襻上几针。关汉卿《救风尘》第三折:“好人家将那篦梳儿慢慢地铺髩(bìn,同‘鬓’),那里像咱解了那襻胸带颏下勒一道深痕。”
用过手推车的人都知道,在推车时,特别是车子负载重物时,要把襻套在脖子上,这样一来,很多的分量会经襻落在肩膀和腰身上,从而大大减轻手臂的用力。
而“绊”,读音为bàn,是“挡住或缠住,使跌倒或使行走不方便”。如:绊手绊脚丨让石头绊了一跤。(《现代汉语词典》第6版)
当然,有人可能会说了,在古代汉语中,“绊”有时可指绳索,既然是绳索,也可以拴在手推车上呀!不错,“绊”在古代汉语中的确可以指绳索,但它是指“拴鸟兽用的绳索”(《古代汉语词典》)。
记住:拴在手推车车把上的那条带子叫“襻”不叫“绊”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