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肉”和“月”
“肉(月)”部在汉字里是“人丁兴旺”的大部,在《说文解字》就有140字之多;《辞海》有360多字(包括繁体、异体)、《现汉》有260多字(包括繁体、异体)。不过,《辞海》《现汉》的“月”部是“肉”、“月(月亮的‘月’,以下改注音yuè)”合为一部的。
我以为,作为词书,最好把“肉”部与“月(yuè)”部分开。《说文解字》就是这样做的。尽管真正属“月(yuè)”部的字数不多,但混在一起会产生不少费解、难解、误解的问题。
先说一下“肉”作为部首为什么绝大多数成了“月”?人类之初多以鸟兽之肉为食,加上人的肢体脏腑名目较多,从“肉”的字就多。许慎说“肉”是象形字。鸟兽之肉割下来没有规则,像什么形?于是篆体就写成斜着的“月”,里面的二画用以表示肉的纹理。
“月(yuè)”部,《说文解字》里收了十个字。如月朗星稀的“朗”、月色朦胧的“朦胧”、相约有期的“期”、称王称霸的“霸”等。
“霸”这个字怎么会跟月亮相关的呢?许慎曰:“月始生霸然也,承大月二日,承小月三日。”众文字学家都说“霸”与月亮生出之状相关。
由此可见,“朗”、 “期”等决不能拿来当肉吃。《辞海》《现汉》把它们和表示“肉”的字归在一起,实在说不过去。
有一个“朒(音nǜ”)字,《辞海》《现汉》都归在“月”部,更让人有莫名其妙之感。“朒”,《说文》在“月(yuè)”部,其义为:“朔而月见东方谓之缩朒”。《玉篇》:“缩朒,不宽伸之貌。”别看这字左右都是“肉”,它与“肉”毫不相干。
把“有”字划在“月rou”部,还是划在“月(yuè)”部,历来争论颇多,其义也随之不同。《说文》单独列了个“有”部(该部仅有三字),我觉得很有意思。从造字角度看,它是上“又(手)”下“月(yuè)”。许慎认为,从月(yuè)又声,作“(日月有蚀)不宜有也”解。他觉得“日月有蚀”乃天象示警,故“不宜有也”。照此说来,“有”的意思就是“没有”,“不应该有”,道理理上有点讲不通。
另有一种说法,“有”的构造是上“手”下“肉”,《徐笺》:“……古者未知稼穑,食鸟兽之肉,故从又持肉为有也。”我比较赞成这一说法。据此,作“打油诗”一首:
吃掉一锅肉,又来一锅肉,
大家不用慌,后面有有有!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