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欠”与“歉”
“張口气悟”也好,“人上出气”也罢,皆可作“人倦解”。《礼·曲礼》曰:“侍坐于君子,君子欠伸,侍坐者请出。”郑玄解释“欠伸”云:“志疲则欠,体疲则伸。”通俗而言即“张口运气谓之欠伸”。用现在的话说就是“打呵欠,伸懒腰”。
“欠”字有许多引申义。如“欠身”,指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稍微向上移动这个动作。“犹恐是梦,忙又将身子欠起来。”(语出《红楼梦》)又如“亏欠”,就是欠债的意思。“须欠郑大官人典身钱。”(语出《水浒传》)再如“欠缺”,意为缺少。“万事俱备,只欠东风。”(语出《三国演义》)
在“欠”的诸多引申义中,有“不足”一义尤应引起重视。段玉裁云:“欠者,气不足也。故引伸为欠少字。”由此而生“欠产”一词,其义为“产量低于预定指标”,与“减产”同。
“欠”还是个部首字,《说文》里“欠”部收了65字,其中有个与“欠”同音的“歉”,《辞源》释为“食不满也;岁不丰登曰歉。”又有“歉岁”一词,“言秋收不足也”。从“收成不好”这个意思来看,“歉收”与“欠产”可视作同义词。
但是,“欠产”或“歉收”都不能写成“欠收”。这是因为“欠产”、“歉收”是与“丰收”相对而言的;而“欠收”的本义是“没有收到”,不存在多收少收的问题。鉴于此,我不得不提醒某些写手,如果把“歉收”写成“欠收”,那就“欠通”了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