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人穷则反本”的“穷”
《史记·屈原列传》提及屈原作《离骚》的缘由:
夫天者,人之始也;父母者,人之本也。人穷则反本,故劳苦倦极,未尝不呼天也;疾痛惨怛,未尝不呼父母也。屈平正道直行,竭忠尽智以事其君,谗人间之,可谓穷矣。信而见疑,忠而被谤,能无怨乎?屈平之作《离骚》,盖自怨生也。
人们在劳苦疲惫的时候呼喊皇天,在疾痛忧伤的时候呼喊爹娘。这就是“人穷则反本”。“反本”即回归、回复本源。而“人穷”的“穷”则并非指贫穷,而是指困窘、困厄,即处境极端恶劣、困难。上引“屈平正道直行,竭忠尽智以事其君,谗人间之,可谓穷矣。”正是对“穷”的确切注解。
在古文中,“穷”不同于“贫”。“穷”与“通”“达”相对、相反;“贫”与“富”相对、相反。如:
《庄子·德充符》:“死生、存亡、穷达、贫富、贤与不肖、毁誉、饥渴、寒暑,是事之变,命之行也。”
又《让王》:“古之得道者,穷亦乐,通亦乐,所乐非穷通也。”
在古文中,“穷”与“贫”在生活困苦这个意义上是同义关系。但“穷”比“贫”处境更差、更糟。
《左传·昭公十四年》:“且抚其民,分贫振穷,长孤幼,养老疾。”孔颖达疏:“大体贫穷相类,细言穷困于贫。贫者家少财货,穷谓全无生业。分财货以与贫者,受(授)生业以与穷者。”
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老而无妻曰鳏,老而无夫曰寡,老而无子曰独,幼而无父曰孤。此四者,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。”——“穷民”不等于贫民,而是境遇极端困难的人。
下面“穷”的两种意义是“贫”所不具备的:
一是特指不得仕进即仕途上没有出路。如:
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故士穷不失义,达不离道。……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善天下。”
王勃《滕王阁序》:“穷且益坚,不坠青云之志。”
一是特指鳏寡孤独四种人。如:
《周礼·地官·大司徒》:“三曰振穷”郑玄注:“穷者有四:曰矜[注],曰寡,曰孤,曰独。”
《吕氏春秋·季春纪》:“发仓窌,赐贫穷。”高诱注:“无财曰贫,鳏寡孤独曰穷。”
——摘自2014年12月10日《语言文字周报》,作者:祝鸿熹
[注]矜,在古代汉语中通“鳏”,读音guān。《礼记·王制》:“老而无妻者谓之矜,老而无夫者谓之寡。”
评论